2020年最新影響因子已于2020年6月29日更新。我國材料類大部分新刊異軍突起,實現蝶變,迅速占據高位。如科愛(KeAi)旗下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 (生物活性材料)首個影響因子(IF)達8.742,在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學),Biomaterials(生物材料)領域排名第二。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鎂合金雜志)第二個IF達7.115,2019年進入中科院一區。位居全球79種SCI收錄的冶金與冶金工程類(Metallurgy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學術期刊第二位。本人作為兩刊編委,為兩刊的進步而由衷地高興。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還沒有自己的平臺、更沒有旗艦和航母期刊。慶幸的是,有許多期刊有志之士,正蓄勢待發。據我所知,近年發展速度較快的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6.155,一區)就有載文千篇的宏大目標。
在我國期刊發展新政支持下,新刊取得成功,一些老刊取得長足進步。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淺見。
一、新學科、新材料、交叉學科方向
新刊緊扣當前學科發展新方向,跟蹤材料、化學、生物醫學、納米、能源等學科交叉前沿領域、熱點領域。
二、編委會國際化、平民化
新刊編委會來自國際上最活躍的科研一線團隊。大部分為中青年人,具有國際視野、思維活躍、充滿朝氣和活力、有想法、豪情滿懷、干勁沖天。
三、良好的編、審、作者關系
當然,新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載文量不夠多,質量有待提升、影響力還不太強。
而老刊辦刊基礎很好,單位科研實力強,但也面臨辦刊學科固化,編委會老化、辦刊效率不高等系列問題。
希望我國期刊能繼續加強和深化國際合作,改變條塊分割、作坊式辦刊的現狀,打破編制、單位、區域限制,提升專業化辦刊水平,加快新刊(群)審批和建設,建立屬于自己的期刊發布平臺和數據庫,打造載文量達數千篇的旗艦期刊,實現自身盈利生存,遠期計劃實現與Elsevier、Springer-Nature國際巨頭期刊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
2020中國材料類期刊IF
作者簡介
曾榮昌 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西安交通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四十年貢獻獎優秀科研團隊負責人;主持或參與國際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8項;合作出版學術著作、教材6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近30項;發表 SCI收錄論文160余篇;榮獲省部級獎項6項。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鎂合金分會、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醫用金屬材料分會;山東省腐蝕與防護學會副理事長等。
國際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IF 8.742)、《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IF 7.115)、《Frontier of Materials Science》(IF 1.747)和《Heliyon》等期刊編委。
作者:曾榮昌
來源:曾榮昌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4283-1240007.html
聲明:本文原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Goal Science
投稿郵箱:wechat@gs-metals.com
投稿微信:GS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