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sex18性满足hd/www.在线观看av/夜夜久/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當前位置:首頁 > 實用信息

你知道是哪些牛人在處理你的Acta稿件嗎?

2020-07-26 來源:

        對于結構金屬領域,特別是傳統鋼鐵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來說,Acta Materialia期刊的地位不言而喻。Acta Materialia期刊誕生于1953年,根據科睿唯安發布的2020最新《期刊引證報告》(《新鮮出爐!2020金屬領域SCI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發布!》),其影響因子高達7.656,真乃實力與顏值并存。一般來說,在期刊發文的第一步是了解期刊的編輯們,同時這些編輯及其課題組也是各位材子們國外留學的最佳候選!Acta Materialia期刊的編輯共有12位,包括一位流程編輯/負責人(Coordinating Editor/Governor)和11位期刊編輯(Editor)。期刊編輯由領域內杰出的教授或研究員擔任,代表了該研究領域的國際頂尖水平,其中和金屬相關的編輯有9位。下面,小編將帶領大家全方位了解這9位編輯的科研經歷與研究方向。(排名不分先后)。

 

1

Christopher A. Schuh

流程編輯/負責人

(注:流程編輯的主要職責是統籌編輯任務,與編輯委員會的成員進行溝通,組織各種編輯部會議。)

 

        Christopher A. Schuh是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系主任、Danae和Vasilis Salapatas冶金學教授。Schuh在1997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2001年在美國西北大學獲得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同年作為博士后研究員加入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Schuh于2002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主要從事結構冶金學(structural metallurgy)研究,旨在調控金屬微觀機構的無序化以優化材料的機械性能。

 

        目前,Schuh在科學刊物上已發表了160余篇文章,獲得了美國金屬、礦物、材料科學學會(TMS)“Robert Lansing Hardy”勛章等各種榮譽,并在2001年被麻省理工學院評為“MacVicar Fellow”。

 

課題組網站:http://schuh.mit.edu/index.php

郵箱:schuh@mit.edu

 

2

盧磊

編輯

 

        盧磊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盧磊于1992年畢業于沈陽工業大學,于1997年和2000年分別獲得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后留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工作。從2003年開始,盧磊以訪問科學家的身份在麻省理工學院、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丹麥Riso國家實驗室等機構從事科研工作。2005年,盧磊晉升為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全職教授,目前為納米材料國際委員會的成員。盧磊及其研究組主要從事塊體納米結構金屬材料的研究,包括樣品制備、微觀結構表征、結構穩定性、綜合力學性能和理化性能。通過理解其結構性能關系,揭示納米結構金屬材料的強韌化機理。

 

        盧磊目前已在科學刊物上發表了80余篇文章(包括Nature, Science, Acta Mater. 等),引用已超過5700次。此外,她還持有6項國內專利、3項國際專利,受邀參加了40余次國際會議并作邀請報告。她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獲得了中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2),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杰出青年獎(2007),中國基礎研究十大突破獎(2009),第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2)等。

 

課題組網站:http://www.synl.ac.cn/org/mat/llu/index.html

郵箱:llu@imr.ac.cn

 

3

Irene J. Beyerlein

編輯

 

        Irene J. Beyerlein目前是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理論方向的科學家。Beyerlein本科畢業于美國克萊姆森大學機械工程系,于1997年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理論與應用力學博士學位,同年作為奧本海默研究員(J. R. Oppenheimer Fellow)加入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Beyerlein及其課題組的研究著眼于計算和理論材料科學以及微觀組織和缺陷對機械性能的影響,主要研究方向為:(1)新型高性能輕質Mg和Ti合金;(2)具有超高界面密度的納米層狀多相材料;(3)先進三維全場空間解析機械建模技術(advanced 3D, full-field spatially resolved mechanical modeling techniques);(4)運用概率建模以及位錯理論貫穿介觀和時間尺度。

 

        Beyerlein目前已在科學刊物上發表了170余篇文章、4部專著章節、兩篇綜述文章和一部專業書籍(co-author),獲得了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員研究獎(20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青年研究者獎(2013)以及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卓越博后導師獎(2013)等各種榮譽。

 

課題組網站:https://labs.me.ucsb.edu/beyerlein/irene/

郵箱:beyerlein@engineering.ucsb.edu

 

4

Tadashi Furuhara

編輯
 

        Tadashi Furuhara是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Furuhara于1983年和1985年分別獲得日本京都大學金屬科學與技術學士和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冶金工程與材料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加入日本京都大學金屬科學與技術系任教。2005年,Furuhara進入東北大學材料研究所擔任教授,在結構金屬材料實驗室進行微觀結構控制的研究工作。Furuhara及其課題組的研究聚焦于物理冶金及鋼鐵和鈦合金的組織/性能調控,主要研究方向為:(1)金屬材料相變/析出的熱力學、動力學以及晶體學研究;(2)金屬材料高溫變形、再結晶及超塑性研究;(3)鐵基合金和鈦合金的微觀組織調控;(4)固體結晶的界面現象研究;(5)金屬材料形狀記憶、偽彈性和超塑性研究。

 

        Furuhara目前已在科學刊物上發表了200余篇文章,合著了15本專業書籍,獲得了日本技術材料學會Tanigawa-Harris Award(2015),日本鈦金屬學會Technology Award(2006),日本鋼鐵學會西山紀念獎(2000),英國材料、礦物與采礦學會Vanadium Award(2005, 2016)等。在2017年擔任Acta/Scripta Materialia 編輯之前,Furuhara等任職于多家期刊編委,包括Metall. and Mater. Trans. A、Mater. Sci. Eng., A、ISIJ International(副主編)和Materia Japan(主編)等。

 

課題組網站:http://www.st-mat.imr.tohoku.ac.jp/en/

郵箱:furuhara@imr.tohoku.ac.jp

 

5

Christopher Hutchinson

編輯

 

        Christopher Hutchinson是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Hutchinson在莫納什大學獲得了微觀經濟學和材料工程學士學位,2001年獲得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隨后在法國格勒諾布爾國立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Hutchinson于2004年進入莫納什大學任教,其研究涉及工程合金冶金學的各個方面,包括鋼鐵、不銹鋼、鋁合金、銅合金、鈦合金和鎂合金等材料,主要聚焦于金屬和合金的固態相變、微觀結構演化的介觀尺度模擬及其與力學響應的關聯。

 

        Hutchinson目前已在科學刊物上發表了100余篇文章、數篇專著章節和綜述文章,獲得了多次最佳論文獎。Hutchinson也積極開展土木工程與建筑等領域的跨學科合作。

 

郵箱:Christopher.Hutchinson@monash.edu

 

6

Upadrasta Ramamurty

編輯

 

        Upadrasta Ramamurty是新加坡南陽理工大學機械與航天工程學院教授。Ramamurty在1989年獲得了印度安得拉大學工程(冶金)學士學位,1991年獲得印度科技學院工程(冶金)碩士學位,1994年獲得美國布朗大學工程博士學位,隨后在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Ramamurty的研究涉及材料力學性能的諸多方面,致力于解決材料/力學領域的基礎科學和技術難題,目前的科研項目包括3D打印模具和316L不銹鋼以及運用定向能量沉積(DED)技術開發陶瓷顆粒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等。

 

        Ramamurty目前已在科學刊物上發表了250余篇文章,引用次數超過9000次(H因子46),獲得了中科院李薰講座獎、世界科學院(TWAS)獎、印度金屬學會年度冶金學家獎、Scopus青年科學家獎等諸多榮譽。同時,Ramamurty是印度國家科學院、印度國家工程院和世界科學院院士。

 

郵箱:uram@ntu.edu.sg

 

7

Jeffrey M. Rickman

編輯
 

        Jeffrey M. Rickman是美國理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教授。Rickman本科畢業于美國邁阿密大學物理與數學學院,博士畢業于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物理學專業,隨后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和阿貢國家實驗室進行博士后研究。1993年,Rickman進入美國理海大學任教,研究聚焦于描述液/固體的計算機模擬方法開發、缺陷彈性性能的測定以及相變動力學研究。

 

        Rickman獲得了諸多榮譽,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協會青年學者獎、美國邁阿密大學Culler Prize等。Rickman是美國斐陶斐榮譽學會、美國榮譽學者協會和科學研究協會(Sigma Xi)等榮譽學會的會員,同時他是美國金屬學會(ASM International)會士以及TMS計算材料科學與工程委員會主席。

 

郵箱:jmr6@lehigh.edu

 

8

David Rodney

編輯

 

        David Rodney是法國里昂大學輕物質研究所的教授。Rodney碩士畢業于法國Jussieu 大學固體物理學專業,博士畢業于美國布朗大學材料科學專業,并在法國航空航天研究院(ONERA)從事博士后研究。Rodney是麻省理工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特邀研究員,其研究方向主要為,用離散模擬方法揭示晶體和非晶體變形的基本機理以及利用多尺度的方法探索微觀塑性和宏觀力學行為之間的關系。Rodney目前已在科學刊物上發表了80余篇文章,是法蘭西學院的初級會員,在2015年獲得了法國物理學會Louis Ancel獎。

 

課題組網站:http://ilm-perso.univ-lyon1.fr/~drodney/

郵箱:david.rodney@univ-lyon1.fr

 

9

Gregory S. Rohrer

編輯

 

        Gregory S. Rohrer是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教授兼系主任,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卡耐基梅隆大學材料研究科學與工程中心前主任。Rohrer于1984年獲得美國富蘭克林馬歇爾學院物理學專業學士學位,1989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隨后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從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任職。Rohrer的研究目的是在多晶材料中建立結構-性能的關系,目前的研究涉及晶體長大、表面光化學反應以及金屬和陶瓷中界面特征和微觀組織的關系。

 

        Rohrer目前已在科學刊物上發表了300余篇文章,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杰出青年獎(1994)、美國陶瓷學會Roland B. Snow 獎(1998)、Robert B. Sosman 獎(2009)等諸多榮譽。Rohrer是美國陶瓷學會會士,曾擔任大學材料委員會主席。

 

郵箱:gr20+@andrew.cmu.edu

 

 

        Acta Materialia期刊的其他3位編輯分別為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榮譽教授Sungho Jin,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南策文教授布朗大學工程學院Nitin P. Padture教授。

 

各位材料科研工作者,你們還想了解哪個期刊的編輯呢?

 

歡迎留言,材料科學的進步,需要您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Goal Science

投稿郵箱:wechat@gs-metals.com

投稿微信:GSmaterial